bobty·(中国)官网
  • bobty > 行业动态 >
  • 整合品牌传布:怎样做传布怎样写年案?bobty·

    分类: 行业动态    发表于:2023-05-26     作者:admin    
    作品人气

      管理品牌资产、品牌组合战略、整合品牌传播这几篇都太难写了,理论复杂,实操问题众多,而且都是超级长篇,今天这篇的字数高达19259字。

      写得过程中我都快抑郁了(补充一句,光排版配图都特别累,案例太多了),好在终于写完了。剩余9讲应该能轻松一点。

      因为品牌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而不是存在于货架上。如果消费者都不认识你的品牌,也不知道品牌有什么功能和价值,那么设计再完善的品牌架构和金字塔,再精准的品牌定位,再高大上的品牌使命愿景也没有用,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这些品牌资产也无从谈起。

      但是,我们如何理解传播呢?传播可大可小。年度方案是传播、品牌符号和主张是传播、电视广告是传播、平面海报是传播、明星代言是传播、促销活动是传播、产品包装设计是传播、公众号推文是传播、大街上散发的产品单页和小卡片是传播、饭店餐桌上的台卡、牙签筒物料都是在向消费者做传播。

      品牌传播不等于广告创意,不等于媒体投放,不等于物料设计。要讲清楚传播这一课题,我们需要把它分成三个层面:道、势、术。

      提到品牌传播,不得不提的一个理论就是整合营销传播。它简称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由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世界最著名的营销大师之一的唐·舒尔茨提出,舒尔茨因此被誉为整合营销传播之父。

      比如著名广告公司奥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业界知名的作业理念360度品牌管家,它即是整合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360度包括了产品、形象、消费者、通路、视觉管理、商业信誉六大方面,其目的是对品牌实施全方位管理,确保企业所有与品牌相关的营销活动(而不只是广告),都能实现对品牌的长期投资,增进品牌价值与资产。

      因为广告业讲的整合,其实是整合全媒体。比如我帮一个品牌做方案,为其梳理了核心价值、提炼了品牌主张SLOGAN、设计了品牌LOGO和VI、创作了主平面和TVC。接下来怎么做传播呢?

      另外,产品包装上、店招上、店内装修中、企业员工工服上等各种需要品牌视觉的场合都统一应用品牌LOGO和VI。

      用句形象的比喻,整合就是水果拼盆,这个来点,那个来点,最后拼出来琳琅满目一大盘。看着很丰盛,但是这种整合只是简单的加法,而且在不同场合、情形下强行使用同一口号和画面,难免有僵化和生搬硬套之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整合没有技术含量。

      后来我的朋友、著名营销专家苗庆显老师跟我说,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并不是整合,而是营销=传播。这启发了我对于IMC理论的重新思考。

      整合营销传播,不只是整合广告媒体及推广手段,它真正的意思是企业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传播。广告是传播,产品是传播,渠道是传播,定价是传播,企业营销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向消费者传递信息,发出同一个声音,从而帮助消费者对品牌形成清晰而深刻的认知。

      因为你的产品功能和设计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今天是一个产品同质化的年代,技术扩散非常迅速,很难形成产品壁垒;

      因此,舒尔茨说:存在于消费者头脑中的信息才是真正的营销价值之所在。信息传播今后将是主要的营销力量,是营销组织唯一的持续竞争优势。消费者沟通就是营销的全部。

      一个品牌只有进入消费者大脑,并且占据一组独特的信息,这样才能区隔于竞争对手,并且成为自身的护城河。消费者对企业营销信息的接收与认知至关重要,因此企业有必要将所有营销行为统一起来,向消费者发出同一个声音。

      过去我们将IMC理解成媒体投放的整合,其实这只是舒尔茨理论中的一个执行环节,并不是最核心的部分。这是过去我对IMC理论的误解,或者说大半个广告业在使用IMC时都出现一定偏差。

      如果你还记得《品牌30讲之15 体验品牌》中内容的话,应该知道我在文中强调,建立一个品牌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可视化体验,对消费者体验品牌的每一个触点进行管理,确保消费者对品牌形成一致性的感受、统一清晰的认知。

      其实这就是IMC思想的体现。比如你要打造一个高端矿泉水品牌,光设定一个昂贵的价格,再在广告中大肆宣传高端矿泉水是远远不够的,消费并不会埋单。你得让消费者全方位体验到品牌的高端,而不只是看到定价高。

      首先,你的水源地要天然、珍稀,得在长白山、昆仑雪山和冰川、阿尔卑斯山、新西兰大草原之类的地方建工厂,生产过程要原生态、无污染,水质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要优异。

      其次,你的产品包材得用高档材质,塑料瓶可能不行,还得用玻璃瓶;包装得有设计感,得请大牌设计师操刀,或者跟奢侈大牌和知名IP进行跨界,推联名产品;

      还有像ZARA为了营造大牌的感觉,它的店铺都要开在商场最好的位置,把自己放在LV、香奈尔、GUCCI等顶奢店的隔壁。

      最后,品牌推广要高端,比如多发起价值观营销和保护水资源、野生动植物的公益营销,赢得用户认同;比如推广资源要关联上流生活方式和消费场景,比如吃法餐专用水、喝茅台专用水、打高尔夫专用水等;

      IMC对于营销的理解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企业如何做好营销指明了全新的方向,令人耳目一新。而对于品牌传播来说,我们也应当谨记,做品牌并不只是投广告,广告也不是只出现在媒体版面上,事实上产品包装、价格标签、渠道、店铺、广告、活动这些都是广告、都是媒体,企业营销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向消费者传播。

      企业要用传播思维来塑造营销,通过整合企业的各种营销行为来传播同样的信息,建立一致性品牌体验,这就是传播的本质和终极追求,这就是传播的道。

      理解了传播的道,我们再将传播的视角锁定到广告、媒体投放和推广活动上,看看今天品牌传播已经出现的两大趋势。

      为品牌提炼一个单纯而强有力的诉求主张,以其为中心,演绎成TVC、系列主平面、年度大活动、终端生动化等广告形式,然后通过各种媒体组合进行全方位的投放,让消费者对品牌形成整体印象。

      这种做法更加简单粗暴,它将品牌要与消费者沟通的信息浓缩成一句口号(SLOGAN),或者一个符号(LOGO),然后采用某一强势媒体进行狂轰滥炸,反复消费者,强迫他们记住。就算消费者厌烦,但至少他们的注意力是抓住了,品牌知名度也因此而提高。

      这两种做法,其实是同一种模式——广告+整合。企业将产品卖点、品牌价值拍成广告,然后付钱给媒体强力投放对消费者进行说服。

      但这套打法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渐渐失效,品牌单纯靠硬广和大曝光吸引消费者越来越难,营销成本也越来越高。传播正在从广告为中心走向内容为中心,只有创造有趣的内容才能回应消费者的注意力稀缺,只有打造优质的话题才能突破不同平台之间的信息屏障。

      过去的传播更关注曝光,信息触达消费者之后传播即告结束。但现在我们做传播时,还特别需要关注消费者在接触到品牌信息后的反馈,是否产生了共鸣,是否愿意参与进来并将其分享出去,消费者的这些行为对于传播效果的达成更加重要。传播从单向的曝光走向双向的用户社交。

      品牌传播更需要优质的内容来承载品牌信息,并且借助内容与消费者产生交互,让他们感受品牌,和他们玩在一起、打成一片,直到他们成为品牌的粉丝,形成更加亲密的用户关系和更强烈的品牌认同,然后消费者就会自动地、免费地帮你传播,并且不断将你分享给更多人。

      好的内容可以帮助品牌建立标签,让品牌变得独特而鲜明;还能为公众设置议题,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扩散效应。所以今天品牌传播越来越注重内容素材的开发,比如话题、故事、装置、IP、事件营销、病毒视频、态度文案、段子、表情包等。

      2016年奔驰新E级上市,先放出来一张关羽手持青龙刀、身跨赤兔马的图片,上书标题:过5关,斩6将,意指将奔驰E级的竞争对手宝马5系和奥迪A6L斩于马上。

      此举立刻得到宝马和奥迪的回应,并且引发整个汽车圈的模仿跟进,形成了一场全民狂欢,于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奔驰新E级上市。

      二是建立人群高势能。品牌可以通过社交抓住自己的核心消费群体,让他们形成对品牌的身份认同,借助这群人的示范效应,引发大众人群的跟进与模仿。所以今天很多品牌在常规打造Campaign以外,开始做新媒体、直播、私域运营、打造可参与的用户活动和品牌体验,目的就是为了和消费者建立关系,实现实时互通。

      关于如何做好内容和社交bobty·(中国)官网,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讲解,而要了解社交品牌详细原理,推荐阅读《品牌第17讲 社交品牌》。

      企业过去实施广告投放和整合传播的方式就是做Campaign,Campaign是广告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汇。圈内人一聊天,就是最近在忙X品牌的一个Campaign或者等忙完了这波Campaign再约饭之类的话。

      Campaign一词本是军事用语,标准中译是战役、运动、活动,指的是战争中在某个时期、某个地区发起的一连串有既定目的的军事行动,后来它被引申到商业、领域。

      在广告业,Campaign指一个品牌在某个时间节点、针对某个特定市场所发起的一波传播运动、品牌战役,目的是为了在短期内提升品牌的曝光、认知、销售转化等指标。

      由于品牌传播战役传播推广运动这些说法太长、又不够精确,所以业界习惯于使用Campaign一词。

      比如618将至,有品牌方为实现电商业绩提升,从5月初开始发起一波声势浩大的品牌传播活动,一直延续到618大促的结束。

      在这一波战役中,有投硬广、做事件、造话题、上热搜、铺笔记、做种草、投短视频、开直播、做促销、接私域等一系列营销动作。

      同时,这波战役可能还会分成预热期、蓄势期、引爆期、热销期、延续期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内容去传播,以及相应的媒体投放进行配合,这就是一个标准的Campaign。

      品牌传播主要就是做Campaign,这就是企业品牌部和它的代理广告公司一直以来的主要工作。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一年能做好五、六个Campaign,实际上已经非常厉害了,足以保证全年的品牌业绩成果。

      首先,企业做传播必须集中资源搞短期爆破。做Campaign就像打仗一样,要求集中优势兵力,在关键战场和时间点上迅速发起,以求取得最大战果,影响整个战争的走向。如果把有限的营销费用分散到全年去平均花费,那么传播也就溅不起任何浪花。

      其次, 时间拉得太长,传播热度无法维持。消费者注意力稀缺,就算绝大多数社会热点,热度也仅能维持两三天,之后就乏人问津。

      最后,企业团队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企业实施一场Campaign,从策划、审批到筹备、执行的全过程通常也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所以一年也做不了几个。

      2012年伦敦奥运期间,耐克推出Campaign活出你的伟大。这一波传播以耐克对奥运热点的及时反应而著称,当时在奥运赛场上出现的任何赛事结果、新闻或突发事件,不出两三分钟,耐克跟进的热点海报就会在其官方微博发布。

      比如女子10米气比赛中,易思玲因夺冠而备受媒体瞩目,喻丹却因只得铜牌被解说忽略姓名。对此耐克马上跟进并推出文案海报:他们也许没记住你的名字,但记住了你的伟大。

      这个案例给了我非常多的思考。过去企业做Campaign都是提前筹备、按部就班地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很难对用户反馈随时响应,针对突发热点也难以及时调整,比较僵化。但是,现在Campaign必须跟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提高机动性和灵活性。

      不过从事过广告业的朋友都知道,耐克这种玩法其实执行难度极大,需要提前准备大量预案,需要一整组的人员轮番24小时跟进,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决策及执行,可以说是工作强度和压力值拉满。

      我曾在网上看过两张众人围观钱塘潮的照片,一张拍摄于2008年9月17日,另一张为2013年9月22日。这两张观潮图最大的不同,就是后面照片中的人们纷纷举起手机进行拍摄。

      同样的一幕也出现在国外,2005年第264任罗马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葬礼,和2013年第266任教宗方济各加冕的照片对比,人们同样是举起了手机和平板。

      网上曾有一张讽刺漫画嘲笑这一行为,如果今天一艘邮轮在大海上沉没,那么落水的众人,即使马上就要葬身海底也要掏出手机直播沉船。

      今年3月份,一位网友发现上海一栋楼长得很像安慕希包装盒,于是发了一篇小红书笔记,没想到意外走红,吸引到一众吃瓜网友们疯狂玩梗。

      这就是新时代的品牌Campaign,除了做Campaign需要进行这种变革以外,品牌还需要常态化的传播行为和品牌经营。

      这种常态化的传播,过去几年的核心是新媒体运营,品牌在自己的官方微博、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账号日常发布内容动态。随后,重心转移到了直播和私域运营上面。

      它们与做Campaign最大的区别就是碎片化的内容、随时随地传播、更注重消费者反馈和互动,全过程透明可参与。

      在耐克活出你的伟大之后两三年,我还一直在思考这个Campaign对于传播的意义,当时还发过一条朋友圈:自媒体时代,呼唤直播式的传播。

      当时我要表达的意思是传播应该提高对热点和用户反馈的响应速度,但没想到现在品牌直播真的来的。在我看来,自媒体运营、私域运营、品牌自播和店播这些营销行为都属于直播式的传播,它们在Campaign模式的传播外,让品牌传播有了日常模式。

      品牌传播依然是以做Campaign为主,新媒体的出现相对于给企业增加了一个发布品牌信息的窗口。大多数企业在做传播时,都是将新媒体当成一个补充,一个免费发广告的平台在用。

      常见是在Campaign传播时,将其中的一些广告素材,比如主平面和广告片,在自媒体账号上同步发布。

      虽然也有杜蕾斯靠发微博火成了现象级案例,曾几何时很多品牌一谈到微博营销、社会化营销就是学习杜蕾斯。但是它的品类属性摆在那里,性天然就是高关注话题,所以杜蕾斯的玩法很难模仿,也不具备普遍性。

      随后,直播和私域运营兴起,由于它们能直接带来销售,打通媒体传播和渠道推广,企业开始变得愈加重视。

      尤其是2020年以来,直播突然成为企业营销的救命稻草,无数企业开始投身于直播大潮,直播开始变成营销的主流,渐渐与Campaign模式并重。

      比如2020年格力董明珠的直播、慕思床垫总裁姚吉庆的直播,总裁亲自下场,把直播的浪潮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并且带货成绩也可说是成绩斐然。

      这实际上很典型地反映出面对直播这一营销新业态,传统企业们驾轻就熟地走回了他们习惯的Campaign模式。用Campaign来做发起,用直播来做渠道网络的动员及收割。直播,实际是一波Campaign的最后引爆环节,是一整套营销活动最后实施转化的渠道。

      2021年,网上开始流传一套网红品牌打造公式:小红书铺5000篇笔记+知乎铺2000个问答+搞定头部直播间。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一个新品牌基本上就有了雏形。

      小红书、知乎用来做内容种草,让消费者了解产品,建立品牌认知。而直播则不仅是为了销量,更是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因为这一时期,专业大主播成为直播行业的顶流,每周蹲点几位大主播,抢全网最低价产品,成为很多消费者的日常。这些大主播的一举一动,都是关注的焦点,能够上他们的直播间,可以帮助一个品牌迅速成名。

      这两种玩法,在当时来说不可谓不成功,但它还不是企业的常规武器,只是给Campaign模式增加了一个执行环节而已。

      企业真正需要的,其实是通过直播实现营销日常化。因为对消费者来说,直播正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购买场景。而对企业来说,今天直播不光是日常的促销卖货,而且节点大促、新品发布、冲榜、拉会员、私域激活,这些新的营销场景都需要用到直播,直播已经融入到企业的全链路营销之中。

      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需要通过直播建立自有营销阵地。今天,企业越来越需要跟消费者建立实时、双向的交互,用一种更加贴近消费者的姿态去展示产品,给消费者带来更具沉浸式的购物体系。直播式的传播,不仅能带来更好的转化效果和效率,还能积累粉丝,跟消费者建立持续社交关系,对企业营销的意义和重要性越来越强。

      当企业品牌每天都要开直播,至少不能把户外投放当成引流手段,不能把发动经销商当成蓄客途径,不能把总裁、明星开播当成直播间日常亮点。营销目标的达成,最终要靠直播本身来完成。

      另一方面,上头部直播间虽然获得了可观的销量和品牌声量,但要付出高昂的费用,还要提供全网最低价的产品。这种玩法,既没有帮助企业和商家打造出自己的渠道网络,也没有真正树立品牌价值,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硬广投放,还以产品降价促销为代价。如果企业一味靠头部主播带货,用超低价打开市场,那么消费者很快就会失去对产品正价的感知能力。直播一停,销售就被打回原型,直播往往变成赔本赚吆喝,因而无法变成常态化的经营行为。

      所以直播如今正在日渐从渠道铺货式直播、品牌曝光式直播,向真正日常化的店播、品牌自播进化。自有直播间营销成本可控,对于企业的各种营销场景都能做到无缝配合。而且,直播也正在成为企业新的传播策源地,帮助品牌源源不断地制造话题。

      比如近一两年来,椰树直播间通过美女和猛男直播,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再如鸿星尔克、天府可乐在走红期间也曾因董事长在直播间呼吁理性消费而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直播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第二个中心,对部分品牌而言直播甚至取代了Campaign成为营销的第一选择。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并处理好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关系呢?

      两种模式之间有鲜明的区别,又能进行互补。和过去以Campaign为主导,直播和新媒体运营为补充不同,今天直播已经承担起企业日常沟通和用户运营的重任,而传播则负责在重要节点针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补强。

      Campaign模式的传播和日常模式的直播,是一个更加完整的传播生态,是品牌经营的双中心,二者相互配合,给营销创造更多新的想象与空间。

      内容+社交可以说是一种纵向的整合,是对消费者行为链路的全程关注,用内容吸引用户,用社交建立关系。传播+直播则是一种横向的整合,全方位占据消费者的时间、注意力和生活场景。

      读到这里的朋友会发现,传播已经变成越来越复杂,再也不是想句广告语、拍条TVC、然后去砸央视和分众那么简单的操作,今天我们需要做Campaign,需要日常的内容种草、直播和私域经营,同时在Campaign中还要融入内容和用户社交的部分。

      那么这些大量的工作,如何在企业的一个经营年度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呢?而在品牌中长期发展中,品牌传播又如何根据品牌战略的要求进行调整和规划呢?接下来,我们谈一谈如何做好年度传播方案和中长期传播规划的具体方法。

      我在广告公司的十几年里,一年里最忙碌的时刻就是年底,因为每个客户都要做第二年的年度方案。做年案也是一年里最重要的事,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客户来年的营销战略,关系到预算,关系到广告公司的合同续签。

      首先要确定全年的营销目标,企业遇到的关键挑战是什么,这决定了接下来一年工作的重心和中心课题,比如是品牌升级、品牌年轻化,或者把新品推成功,或者进军新的市场和区域,又或者击败竞争对手等等。

      接下是制定策略,达成目标需要哪些营销组合与工具,比如基于核心策略,企业需要主推哪款产品、是否需要推新品;需要进入哪些新的销售渠道和消费场景;以及品牌层面要与消费者沟通什么,年度传播主题是什么等。

      一般来说,一个品牌在全年中会挑选几个大的、重要的营销节点打造Campaign。这些节点有这么几类:

      2)节假日,如传统节庆里的春节、中秋、端午、七夕、重阳等,还有二十四节气;法定节假日如五一、十一、元旦、妇女节、儿童节、青年节等;还有一些日常大家会过的节日如情人节、520、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等;另外就是一些特定的主题日如地球日、世界读书日、世界微笑日、世界水日等。

      3)社会大事件,主要是一些大型赛事和主题活动,如奥运会、世界杯等;还有就是各种现象级的电影、电视剧,也可以提前针对性策划营销活动;

      4)企业自身的营销节奏和产品规划,比如新品上市、品牌周年庆等;还有行业内的大型展会,像汽车业的北京/上海/广州车展、家电业的AWE、酒水业的糖酒会等。

      挑选这些节点,一是因为大众关注,二是因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在这些场景下发生,比如春节买年货、双11清空购物车、情人节母亲节送礼物等。挑好了节点,就针对每个节点设计传播主题和创作传播内容,设计传播节奏和活动,匹配相应的媒体资源等。

      这就是年案。但我大概从2016年起就不再帮我服务的客户做年度了,当时我就认为年案已经过时了。花费了巨大心血和时间做出来的年案常常闲置在电脑里,或者执行一两个月就改策略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规划中的年案常常与企业的实际状况脱节,比如企业预算不够,执行力不足做不到,或者传播方案与销售渠道不匹配,与企业日常化的经营行为没有衔接等。

      另一方面更大的原因是,时代变化太快。每天都有新的热点,社会文化不断变迁,品牌策略和传播也要跟着改变。根据热点来规划Campaign往往会因为新的热点出现,而只好重做,几个月前规划好的年度方案很快就变得不合时宜。这是我们前面讲过的,Campaign出现的问题。

      所以我当时建议客户,只给年案做一个核心策略和基本的框架,定了传播的基调,但不做具体的执行方案。执行方案只做最近一个季度的,在保持主线不变的基础上,随时调整,随时优化。

      这个基本的框架和主线,首先应该根据场景,而不是根据热点来确定一年做哪些Campaign。用场景来融合热点,而具体追哪个热点、如何追,则根据形势临时策划。追热点对企业不一定有价值,关键是找到带有消费场景的热点。

      其次是夏日场景,2022年7月美团外卖推出一系列短视频《外卖的夏天》,诉求:上美团外卖,买泳衣、雪糕、西瓜果切、花露水等一系列夏日标配;此外还有一波买卤味上美团外卖的小推广。

      21年7月,美团外卖还在北京三里击打造了一个以巨型美团外卖箱为造型的啤酒外卖快闪店,激发用户夏夜点啤酒外卖的需求。

      比如刚刚过去的520,美团就做了一波广告投放,主题叫做上美团外卖,送花说爱就现在,让消费者上美团外卖去抢100元无门槛鲜花红包。

      21年8月七夕节,美团外卖则是在推广开发的产品七夕限定团扇花束,广告投放主题叫做七夕买花,就上美团外卖。可以看出,这一系列节假日热点的选择实际上都是同一场景的延续。

      在2021年初和5月份,美团外卖连续打造了两波小耳朵奶茶的推广。它根据自己的袋鼠头LOGO开发了一款软萌可爱的周边产品——小耳朵杯盖。消费者只要上美团外卖买奶茶,就会得到这个可爱的小耳朵。

      软萌可爱的配饰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限时限量、限城市、限品牌的饥饿营销又进一步营造了稀缺感,小耳朵奶茶因此成为外卖新潮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奶茶长耳朵的时尚风暴。

      2023年4月,每年这个时候是猫狗的繁殖季,幼宠交易即将到达顶峰,很多人会开始尝试养宠物,所以美团外卖借机打造了一个宠物新手季,和这群人沟通买宠物用品可以上美团外卖。而在此前的22年10月,美团外卖也曾推广了一波宠物版广告。

      在美团外卖的推广中,餐饮场景是基本盘,送花、下午茶、养宠物则是业绩增量的来源。在针对这些场景进行推广时,还要尽可能融入品牌标签。标签可以浓缩品牌价值,让消费者对品牌形成清晰一致的认知。

      美团外卖在其每一波推广中,着力塑造的认知标签就是快和啥都有。不管你想买什么,都可以上美团外卖,而且美团外卖送货很快。这也正是美团外卖的广告语美团外卖,送啥都快。

      2022年,美团外卖还专门推出过两条品牌TVC,一条讲美团外卖的快,另一条讲美团外卖啥都有,希望大家在餐饮以外也能想到使用美团外卖。

      而针对22年的社会大事件世界杯,美团外卖还打造了一波非常成功的世界杯营销。由代言人杨幂领衔主演,借足球场上点球、乌龙、换人的桥段,讲出美团外卖买啥都有,送啥都快的卖点。

      场景可以创造增长,带动产品和业务。标签可以聚焦认知,巩固并提升品牌价值。这是我在《品牌30讲之8 新锐品牌的打法》谈过的营销方法,可以重新回顾一下该讲内容。

      在信息过剩的今天,企业要想做好Campaign,必须一方面聚焦标签,简化信息,在品牌的某一个价值点上讲深讲透,务求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则要聚焦资源,打透核心媒体。在传播这件事上贪多、求全,会导致品牌没有穿透力。

      由于品牌标签代表着品牌的核心价值和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因此品牌也要基于核心标签来规划中长期的品牌传播。

      一个品牌在其经营过程中,会做很多的Campaign,这些不同的Campaign其实都要在品牌核心主张、年度传播主题的指引下展开,形成一个整体支撑品牌的战略发展。同时,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品牌形象和价值还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强化或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形成鲜明的品牌印记。

      因此,企业的中长期传播规划,需要围绕核心标签,进行有机地整合,这种组合我把它叫做传播伞,它有4种组合模型。

      在品牌建设中打造单一而持续的品牌标签,并基于标签设定品牌的核心诉求主张及年度主题。不同Campaign的主题虽然有所改变,但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标签结合不同节点进行呈现,这叫做线性模型。

      比如宝马长期以前的品牌核心乐趣,纯粹驾驶乐趣的品牌主张深入人心。2010年,宝马在全球市场提出新的品牌主张JOY IS BMW,并在中国市场结合中文语境推出BMW之悦。

      此后,宝马的传播都围绕着悦来展开,比如宝马三大产品系列3系打造的运动之悦,产品诉求以悦制胜;5系打造的梦想之悦,诉求有容,乃悦;7系的巅峰之悦,诉求悦享巅峰人生。

      还有宝马针对2012年伦敦奥运的营销主题为悦全力以赴和2015年更换的全新品牌主张悦创造奇迹。

      可以说宝马品牌的中长期规划中,始终在强化驾驶乐趣、悦这一个核心标签,它涵盖了多个层次的情感和不同产品维度的表达。

      2018年世界杯上,有一条梅西拍摄的广告,他躺在草坪上,旁白念出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天生要强的文案,让很多人印象深刻。这正是蒙牛的世界杯广告,它的官方营销主题叫做自然力量,天生要强。随之在2019年,蒙牛又推出了新的品牌主张营养你的要强。

      2020年,蒙牛提出世界品质战略,全面启动欧盟标准升级,并在次年,主要品类品质达到欧盟标准要求,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首家。2020年底,蒙牛还提出了未来五年再创一个新蒙牛的战略构想。

      这种企业战略的变化,也反映在了其品牌之中。2021年底,蒙牛启用了新LOGO,更新企业愿景和使命。2022年4月,蒙牛的品牌主张也升级为世界品质,天生要强。

      21年春节正逢牛年,蒙牛官宣了新的品牌代言人肖战,推出营销主题牛年喝蒙牛,营养你要强,同时还和红牛推出了跨界礼盒产品。

      2021年高考,蒙牛又推出了高考押题奶2.0升级版,联合晨光文具、孔庙推出晨光孔庙祈福文具,还有一句传播口号叫做要强的现在,广阔的未来。

      在体育营销方面,2022年2月6日,中国女足在时隔16年后,重夺亚洲杯冠军。蒙牛马上开始宣传巾帼绽放 中国要强。

      同时,蒙牛还签约谷爱凌,针对北京冬奥打造燃动冰雪 要强中国的传播战役。2022年底的世界杯,蒙牛又推出了声势浩大的传播战役营养世界的每一份要强,还推出了世界杯主题宣传片《要强出征》。

      此外,在2022年5月,蒙牛还推出了要强英雄系列影片,并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微视频《致要强的你》,主题叫做让世界看见我们的要强。

      可以看出,蒙牛品牌的营销就是以要强为中心进行组织和整合,不同Campaign的传播主题都是对要强的直接表达,使用相同的关键词,涵盖了品牌战略、春节营销、体育营销、公益营销、特定节点等。

      线性模型的优势是可以聚焦品牌主张,不断强化品牌认知,使消费者对品牌价值产生清晰一致的认知。但它的劣势是使用同一个关键词、同一句口号,在结合不同资源和节点进行传播时,部分有生硬、生搬硬套之感,Campaign的传播执行不够灵活和生动。

      广告界常有感性和理性之争,品牌诉求到底应该和消费者沟通理性的产品功能卖点,还是感性的形象态度个性;也有产品和品牌之争,企业在做传播推广时,到底应该多宣传品牌理念、价值,还是强化产品层面的推广,二者如何组合并分配资源。

      这时企业就可以采用双螺旋模型,两条传播线交替主导,或者并行展开。又或者在保持品牌主线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条新的传播线,用以宣传企业技术、品质、理念、价值观等,丰富品牌传播的纬度。

      比如我曾在《传播文案》一书中分享过的可口可乐,它的品牌诉求就是在物理层面的爽和情感层面的分享快乐交替进行。

      再如丰田。2019年,丰田实施品牌升级,发布全新品牌LOGO,并更换使用了15年之久的品牌主张Moving Forward,在全球市场统一改为Lets Go Places。

      与此同时,全球汽车工业正在步入一个史无前例的变革期,智能化、电动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日趋主流。

      为应对这一挑战,丰田在2015年10月发布丰田环境挑战 2050战略,发起了打造更好的汽车 、更好的生产活动、美好城市和美好社会等三大领域的挑战,在造车理念上提出全方位电气化、打造TNGA架构,为改善和提升人们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为了向公众传达这一新的公司发展方向,刷新企业品牌形象,丰田在2017年10月在全球又启动了一个新的企业挑战主题Start Your Impossible(向不可能说不),并且选择了以体育为载体来诠释这一主题,将其广泛地传递给顾客和社会。

      一条讲述加拿大高山滑雪运动员Lauren Woolstencroft的真实故事,她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为残奥金牌传奇得主;另一支则演绎了美国奥运花样滑冰选手阿什莉·瓦格纳重返冰场的故事。

      另一条是展示技术创新、企业理念的Start Your Impossible,传达丰田不断挑战自我,将Impossible变为Possible的精神。以及丰田不断制造更好的汽车,创造有爱的移动工具,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出行,人人都可以挑战各自潜力的承诺。它顺应汽车产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重点围绕体育资源进行落地。

      这就是双螺旋模型,它的优势是可以双线互补,比如一条线讲感性一条线讲理性,或者一条线讲产品讲用户价值,一条线讲技术讲企业文化。而其劣势则是两条线必须合理设置,并且系统规划,布局好各自要使用的营销资源、传播节点,保证相得益彰。

      递进模型,则是在一段周期内,对品牌传播的主题不断进行放大、升华,递进向前。这种传播模式,符合一个品牌的成长路径。

      绝大多数品牌,在初创期由于消费者对其缺乏认知,因此会主要传播产品功能价值,讲清楚品牌是干啥的。

      而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反复的功能宣传会缺乏新意,并让消费者厌倦,这时品牌会开始宣传感性价值,以求吸引更多泛精准人群,引发其情绪反应,扩散品牌影响力。

      等到了成熟期,品牌则会更加强调社会价值、象征价值,宣传某种理念、文化和价值观,试图与消费者建立持续关系,并成为社会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从功能价值到感性价价值,再到社会价值、象征价值,这就是一个递进发展的品牌路线。所以递进模型的典型做法,就是从基础的功能/物理层面的宣传,扩大到用户层面和品牌理念、价值观层面。

      比如知乎就是这样。它从2018年开始大规模宣传品牌,当时提出的品牌主张叫做有问题,上知乎,这个主张就是纯功能属性的。但是当时很多知乎的老用户认为这波宣传过于工具属性、直白粗暴,加上明星代言+广告的传播方式,丧失了知乎社区的精英范和思辨气质,对此有所不满。

      它从1999年开始宣传KEEP WALKING(永远向前),一直持续了十多年,这种刻苦努力、拼搏进取的品牌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所以在2015年,尊尼获加推出了新的品牌主张JOY WILL TAKE YOU FURTHER(乐在其中,迈步更远)。这句新的口号认为,人们内心深处的热爱、对于快乐的追求,是我们做事的真正动力,帮助我们悦行更远。

      这一模型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当一个品牌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升级、重塑的时候,这时候品牌要做的,并不是完全推翻之前的品牌建设,另起炉灶、改弦易张做一套新的东西。而是要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意义延伸、范畴扩大,丰富其内涵和外延。

      递进模型的优势,在于它符合品牌的成长路径和发展规律,品牌营销是一个不断放大的过程。而其劣势则在于,品牌必须做好中长期的战略规划,比如3-5年,在规划中对每一年品牌传播的战略任务、传播主题和内容提前设定,并不断验证品牌传播效果、评估品牌资产。在合适的节点进行品牌升级,否则欲速则不达。

      同心圆模型是品牌始终围绕一个最核心的标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如情感、人文、技术、公益等),采用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如硬广、事件、话题、病毒、运营等),对品牌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呈现。

      长期以来,美妆、女装等女性品牌在广告传播中都是使用明星、模特来宣传代言,她们拥有梦幻般的、常人难以企及的容貌和身材。而另一方面,调研显示全球只有2%的人觉得自己美,剩下的绝大多数女性对自己并不自信。

      在洞察到这一巨大矛盾之处后,多芬从2004年开始以真实美(Real Beauty)为核心主张,发起传播运动,在广告中使用普通女性充当模特进行宣传,引起巨大反响。

      这两幅画像的对比显示,他人眼中的我比自己认为的我要好看很多。多芬希望通过这个推广向消费者传递相信自己的美的理念。

      2018年6月,加拿大多芬做的《Beautufully real moms》,赞美妈妈线月,日本多芬打造的为女性学生重拍证件照。

      以及2022年2月,中国多芬打造的不修图,直接发朋友圈?,它告诉大家不要因为容貌焦虑,发个朋友圈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去修图。

      我们看农夫山泉,它在1998年最早提出的口号是农夫山泉有点甜,这句话是从感性层面来暗示农夫山泉的天然,甜是一种味觉感官、一种体验价值,通常我们认为大自然中的山泉水才喝起来甜。

      有了这些传播伞模型,品牌在中长期就能形成清晰一致的规划,持续不断地积累品牌资产,并给每一Campaign指明方向。

      对于整合品牌传播而言,首先我们要明白传播的本质规律,用传播思维来塑造营销。其次,我们要顺应传播的发展趋势,跟上传播+直播、内容+社交的时代变化。最后,我们要不断优化做好传播的方法与技术,打造成功的传播Campaign和年度传播方案,做好品牌传播的中长期规划。

    友情链接

    联系 bobty·(中国)官网

    400-000-8899
    邮箱:admin@dede58.com QQ:33256265
    bobty
    bobty·(中国)官网
    Copyright © 2002-2023 bobty·(中国)官网 Power by bobty·(中国)官网 网站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