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职的伙伴说,公司在营项目变了又变,越来越不清楚,自己接下来会做什么,又做得了什么bob游戏平台下载。甚至不清楚,公司还能在风浪里撑多久。
我们时常站在过去的角度思考问题。比方说,在“我们能做什么”这一问题上,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过去一直在做什么。即便得到答案,我们仍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
不管以前我们是做什么的,不妨暂时放一边,就简单地思考“未来要做什么”,给自己画一张清晰的未来画像。
怎么画好这张未来画像呢?首先,我们问自己第一个问题,“未来想成为像谁那样的人”。举个例子,我挺欣赏杨澜与董卿,曾想过成为像她们那样的人。
但我不想走主持的路线,这不要紧。有时欣赏某个人,是因为某些品质,而非她的职业。我欣赏杨澜的采访能力,便可以把这方面记录下来,成为我发展的一部分。
回归到问题上,我们可以异想天开。例如,我们想成为艺术家或作家、理想家等,未尝不可。即便我们过去不曾从事相关行业,仍可以保持对追求理想的热情。
举个例子,我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是走艺术家的路线。接下来仍要问自己:近5-10年,我们想成为哪种类型的专家?
站在较长远的目标来看,成为艺术家有两条比较清晰且适合我的方向。一是成为艺术创作家,二是成为视觉设计师,我选择后者。结合当下横跨多领域发展的趋势来说,我们可以设定两到三个选项。
第二个定位问题相当于未来中长期的目标,是我们想深耕的方向。接下来,我们应认真思考,“想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简单来说,便是现阶段可落地的实际工作。
仍以我为例。当我选择成为艺术家,选择设计师的路线,那么着眼当下,我需要找一份视觉设计类的工作。倒不一定是设计师,如若没有心仪的企业放出设计师的招聘信息,那么我仍可观望品牌类的岗位。
与第二个定位问题不同的,是我们需要慎重选择其一,切勿多选。越是觉得可选择性很多,越是容易把成长之路走曲折。总而言之,未来充满可能性,但当下的选择务必清晰、可行。